10月6日,蔡明老師帶領地理工作室部分成員以及蘇州灣校區(qū)和相城校區(qū)的地理老師赴蘇州近郊考察地質地貌1天。了解了蘇州以花崗巖為主的地學資源特征,采集了二疊紀的腕足類化石標本,認識了最古老的生命化石——疊層石地質標本,收獲頗豐。
此次研學活動,邀請了蘇州職業(yè)大學的朱劍剛教授作為野外考察的指導專家。朱教授在雞籠山和硯瓦山等考察現場,給大家介紹了蘇州地質演化簡史、蘇州花崗巖的分類及地貌成因,并就野外地學觀察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注意點、地學觀察的主要目的等,給老師們進行了專業(yè)而細致的指導。
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1天,但老師們不僅獲取了身邊的地學素材,也為今后開發(fā)地理實踐課程和開展地質研學活動做了探索。
一、考察雞籠山石桌花崗巖地貌
第一個考察點在雞籠山。說起雞籠山,本地人也未必知道,但是雞籠山石桌,卻是教科書級別的經典的花崗巖地貌景觀。
雞籠山位于蘇州市西郊木瀆景區(qū)內,屬天平山余脈,在天平山主峰南900米處,海拔53.6米,由花崗巖組成,屬于蘇州花崗巖體。組成雞籠山的花崗巖體形成于距今1.5億年前的侏羅紀燕山運動時期,是多期侵入的復合巖體,以粗粒黑云母花崗巖和中細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為主。原先在花崗巖頂部有圍巖地層,經過長期外力作用的風化剝蝕,才使部分花崗巖露出地表。
天平雞籠山石桌,是在三組不同方向的節(jié)理(裂隙)控制下,逐步風化而形成的。在三組節(jié)理交匯的棱角處,風化最為劇烈,往往被磨圓,形成花崗巖特有的球狀風化現象。
二、考察硯瓦山化石溝,采集古生代化石
硯瓦山位于蘇州西郊的藏書鎮(zhèn),如果沒有專家?guī)ьI,硯瓦山這個“小丘”是不容易找到的。硯瓦山的巖層質地硬而不脆,可做硯臺,據說這里是我國四大名硯的澄泥硯產地之一,因此被稱作“硯瓦山”,也被稱為“硯臺山”。
硯瓦山的巖層形成于古生代晚期,距今約2.8億年的二疊紀。當時這個區(qū)域屬于淺海地區(qū),因此附近的陸地上會帶來大量細砂和泥土。由于地殼忽而上升,忽而下降,海陸交替頻繁,因此形成了淺海相的砂頁巖,并伴隨沉積了大量的腕足類化石。腕足類化石形似貝殼,有凸面和凹面之分。
此次考察,為了不損壞巖層,不破壞環(huán)境,我們只采集了巖層風化下來的少量化石,作為課堂教學用標本。
三、參觀蘇州地質科普館,識別珍貴標本
蘇州市地質科普館,是省級科普教育基地。該館有28塊展板,3000多塊巖石、礦石、化石、隕石和奇石標本。以實物、照片、動畫和文字為載體,展示了蘇州地質演化史。
地質科普館館長張毅,是蘇州中學91屆校友。他收藏了10萬塊各種石頭,從尋石、玩石,到賞石,從研究石頭到研究石文化,再到作為精神追求,他全身心投入到當代賞石文化事業(yè)中,如今已在全國賞石界擁有了一席之地。張毅現為中國觀賞石文化專委會副主任,中國靈璧石研究院蘇州分院院長。
張毅館長給老師們介紹了各種奇石標本,讓大家不僅了解了太湖石、靈璧石、昆石和英石作為四大名石的區(qū)別,還認識了新流行的廣西大化石、新疆風凌石和內蒙戈壁石。
老師們還驚奇地發(fā)現了地理新教材中出現過的珍貴的疊層石。疊層石是最古老的生命化石,最初形成于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微生物——藍藻細菌。藍藻通過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,釋放氧氣,成為地球大氣中最早的氧氣生產者。藍藻會分泌很多有黏性的膠狀物,利用其把自身固定在淺海的巖石上。大量藍藻聚在一起,也就會分泌大量膠狀物,這些膠狀物不僅會黏住藍藻,還會黏住海洋中的沉積物,時間久了,這些沉積物就會一層疊一層,形成疊層石。疊層石的形態(tài)多種多樣,一些柱狀形態(tài)的疊層石隨時間演化呈現出有規(guī)律性的變化,它們可以作為前寒武紀地層劃分和對比的標志。
奇異的石頭,豐富的館藏,讓老師們大開眼界。最后,張毅館長還贈送給老師們珍貴的風凌石和瑪瑙標本。
四、青年教師在研學考察中提升地理實踐力素養(yǎng)
“地理實踐力”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,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。“地理實踐力”素養(yǎng)是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(yǎng)之一。江蘇省出臺的新課程指導意見中,明確了對地理考察、實驗和調查等實踐活動的課時要求。但是目前很多教師缺乏野外指導和方案設計的技能,因此迫切需要是在真實情境中提升實踐力素養(yǎng)。此次研學考察中,青年教師們認真專注,素描景觀,撿拾標本,仿佛又回到了大學課堂,重溫了一次野外考察的探奇樂趣。不僅鍛煉了地理實踐力,還學習了構建實踐課程的方法。